在线客服系统

      | English |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一迈智能:专注高性能材料3D打印解决方案,提供3D打印PEEK材料高温3D打印机及工业级大型颗粒3D打印机

一迈智能

网站首页 > 公司信息 > 新闻

中国企业:一迈智能打造中国本土高性能聚合物打印机

2018-12-05 08:49:05 一迈智能 阅读

原文摘自增材制造第三方微信公众号

《3D打印技术参考》

东莞一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高性能材料3D打印解决方案提供商,首次在国内提出支持高性能材料打印服务,在高温聚合物3D打印领域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。公司目前已推出3款高温打印机、3款工业打印设备,使用材料涵盖PEEK、PEI、PPSU等高性能聚合物,在医疗、航空、模具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。本期来跟随笔者了解一迈智能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高性能材料3D打印机。

一迈高温PEEK材料3D打印机

一. 材料特色


一迈智能主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,包括PA、PC、PEEK、PEKK、PEI以及PPSU。这些材料中,部分是一迈智能自行生产,部分源自进口,打印机具有较好的兼容性,可一机多用。这些材料通常具有比常规的PLA、ABS都要高的熔点,同样,也具备后者所不具备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、耐高温性能,可极大满足工业、航空甚至医疗领域的应用需求。


高温PEEK 3D打印机 MAGIC-HT-PRO


在支撑材料方面,若采用实体同种材料,存在材料成本高、支撑难以去除的问题。一迈智能经反复试验,推出了专用于高性能聚合物的支撑材料,在满足高温打印的同时,支撑材料的成本仅为实体材料成本的1/4。除此之外,一迈智能还将目光定位于高温可溶性支撑材料的突破。

一迈高温支撑材料


此外,部分高温材料在打印时可能会产生材料碳化造成喷头堵塞,一迈智能为此推出高温清洁材料用于喷头清洗,这为打印过程的不间断进行提供了保障。

 

二. 成型室温控特色—450℃的打印温度、120℃的恒温温度以及130℃的热床温度


一迈高温材料


一迈智能推出的MAGIC-HT-PRO打印机所能达到的最高打印温度是500℃,但450℃足够打印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材料,考虑到高温会影响使用寿命,因此锁定最高打印温度为450℃。成型室恒温通过热风循环系统实现,最高出风温度可达150℃,实测腔内温度可稳定维持在120℃,该温度在是保证设备稳定使用前提下最接近于PEEK玻璃转化温度的值;热床通过专用底板加热,最高温度为130℃,一般在80℃的条件下可确保高性能材料打印不翘边,研究表明130℃的热床温度下打印出的PEEK制件性能最佳。


三. 打印头特色—快拆式液冷高温头


从应用角度来讲,一迈智能建议客户高低温材料分不同打印头,或者一种材料用一个打印头,这样得出的打印结果是最纯粹以及最安全的,尤其对于医疗应用以及材料研发的项目来说。基于一机多用的考虑,一迈智能将打印头设计成快拆式、模块化,非常方便用户更换。

PEEK材料液冷双打印头



液冷高温头具有非常好的散热效果,可以有效防止喷嘴热量传导到打印头上方,并且提供更好的模型散热温度,这对于提高恒温温度也有帮助;配套双高温头是因为一迈一直希望解决高温材料的支撑问题,经过反复测试,终于寻找到了合适的支撑材料。使用价格更低的材料作为支撑,同时还能保证打印效果,并且后期极有可能做成可溶解的支撑材料,这也是后期的一个拓展可能性。


四. 人性化特色—配套耗材防潮柜、工具箱和快拆式热床平台


3D打印线材在拆开真空密封袋之后的存放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普遍重视,而PA、PEI、PPSU非常容易吸潮,PEEK吸潮后打印效果会变差,PLA存放时间长了容易折断。。。。。高性能材料的成本相对昂贵,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存放条件,会是一个很大的浪费,一迈智能为此配套了一个10%RH的低湿度防潮柜。


一迈PEEK高温3D打印机


专业工业设备往往需要多次用到一些工具,如剪钳、镊子、快拆式打印头等等,一迈为此专门制作了分类管理的工具箱,方便用户使用。


热床平台的设计也是采用快拆式,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取模和替换。快拆设计可以通过磁吸、真空吸、轨道卡扣等多种方式实现,然而磁吸容易受到高温影响,而真空吸会增加电器配件、功率以及重量,最终优化设计采用了轨道卡扣的方式。


五.应用特色


image.png

六.企业展示

一迈智能企业展示


一迈智能坚持只有真正的应用才能推动3D打印技术的发展,并不断深耕3D打印应用,当前公司与中科院、哈工大、昆明医科大附属医院、美的、HEC、plantronics等研究单位和企业建立了合作,在PEEK锁骨置换手术、齿科植入研究、鞋底试用模具、石油化工井下设备、精密加工部件等方面实现真实案例积累。笔者认为,无论哪个公司,只要深耕应用、加强创新,定会在当今的3D打印领域获得持续增长。


Powered by metinfo 5.3.15  ©2008-2024 MetInfo Inc.